思路打开,做个产品人
转行产品经理
年初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开始找新的工作。后来在开春某天收到一个电话,工作 JD 内容和自己预想的规划一模一样。
虽然看起来换了一个行业,但是实质上又没有脱离原来的知识体系,简简单单当天两轮面试之后,第 2 天就收到了 offer,于是这样就开启了我的硬件产品经理之路。
硬件产品经理这个关键词实际上是在 2022 年上海的那两个月里边,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知识体系总结出来的职业方向,后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自己确实能够较好地胜任这份工作。
之前大部分都是做的 toB 业务,而 toC 的消费级产品从来没有接触过,在这个大半年的时间里也接收到了一套套关于消费级产品的思维和方法论。
这个和 toB 业务的思维和方法可以说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是 “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去设计和思考一个产品,而不像之前将自己的理念和产品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画饼的方式说给客户听,因为 C 端消费者不吃这一套。
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些区别内容可以从这两本书《硬件产品经理手册:手把手构建智能硬件产品》、《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从原型到交付》里面可以读到,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讲。
对了《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这本书也还不错,作为消遣类型的故事书看看也很有意思。
产品要以消费者为中心
刚才说过了 toC 消费品和 toB 业务的思维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需要 “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去设计和思考产品。
什么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什么是消费者需求?这是两个在 2023 年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通常在一个实物产品开发的整个周期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个思考环节。
首个从 0.5 到 1 的产品
如果产品开发是从 0-1 的话,0 是指产品开发初期,1 是指产品正式上市进行批量化售卖。之前一直说自己开发的产品,只是从 0 到 0.5 这个阶段就停止不前了,而今年用大半年的时间成功将一个产品从 0.5 变成了 1。
当然这和所在的平台有很大的关系,成熟的平台意味着有足够的资金去冒险、平台也能够和供应链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也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支持。但是,在产品本身的定义和落地的整个过程中,硬件产品经理的角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产品呢就是这个晨光儿童智能大屏显微镜(如图所示),具体的产品定义细节就不展开讲了,可以从产品的详情页面上面看到大部分卖点和功能详情。
产品整体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没有太多,但是它和市面上的同类产品(传统光学实验显微镜、工业用数码显微镜)有明显的应用场景区别,这极大地拉近了与目标消费者的距离。
这个数码显微镜产品如果去掉产品品名之前的形容词、实现方式等修饰词之后,该产品原本就是一个标品,也就是说这个产品的原型是一个很久很久之前就存在的东西,消费者不需要经过太多的被教育过程,就能够清晰地知道该产品本身的基础作用。而产品之前的修饰词就是在原标品基础上的体验升级。
对了,除了这个从 0.5 到 1 的数码显微镜产品之外,自己在 23 年年初的时候也做了一款属于自己的硬件产品:一款适用于青少年科创教育的开发板 ESP32-C3-BCHG-02。在嘉立创小批量做了 100 片,现在基本上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留了几片作为纪念。
用产品人的角度寻找自己的高价值定位
什么叫用产品人的角度寻找自己的高价值定位?作为一个产品人难道定位不就是产品经理吗?是的,完全没有错。但是之前讲过一个商业产品的成功靠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所以个人 IP 定位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视角和创新能力,思考一些更具有差异化且能够落地的事情,从而找到自己的个人高价值定位。
定位方法论学了不少,但始终在摇摆
个人定位这件事情之前没有想过太多,而在 2023 年年中的时候接触到了挺多关于个人 IP 相关的书籍,也受到了身边人的鼓舞去想做个人 IP 而且必须要做短视频。但是,做个人 IP 难就难在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这个问题甚至能困扰我长达小半年的时间,思路很多但被自己否掉的定位也很多。从 STEM 教育到学科类教育到职场技能到职业教育到个人成长甚至到咖啡茶饮或者是萌宠,各种奇奇怪怪的 IDEA 都想过了。
定位这件事情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明确的、高价值的事情。定位就是定心,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定位在自己擅长的垂直细分领域不断深耕,把 1 米宽挖 10,000 米深(入职到晨光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从零到一打造个人品牌》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个人定位的方法,比如说个人定位 3C 分析法(分析自己、分析行业、分析对手)、三个成就事件法(在过往经历中找到三个,让你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件,通过每个成就事件找出三到五个核心能力)等等。
所以,在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和在别人眼中自己擅长的技能之后(各种软硬件工具用得 6;擅长输出一些方法论;有STEM教育方面的基础),相对而言比较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定位。
寻找自己的高价值定位
之前看到过一个短视频,是说个人定位一直定不清楚的背后原因就是自己的选择太多了,不知道从哪条路深入往下挖。比如说,干装修的就深入研究装修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实践就可以了,教英语的老师也可以沿着自己的赛道针对不同人群的语言学习需求进行不断地深挖,但是一旦选择变多了,就会导致自己在各条赛道上面有犹豫。
就目前而言,我还是把自己的定位放在STEM教育(偏向物理)、青少年科创、硬软件产品、AI技术应用等相关的内容上,并坚持两个基本点:第一,以用户 (消费者、读者、观众)为中心;第二,坚持长期主义。这个定位相对来说比较适合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自己的职业经历匹配度较高,个人也储备了一些方法论。希望自己在 2024 年能够把自己自身的定位做好,持续放大自己的优势。
彩蛋:去了不少地方
2023 年可能是我有生以来到达国内目的地最多的一年,有些是出去玩、有些是出差,年末盘一盘发现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 【昆山】昆山就在上海边上,时不时一不小心就到了昆山。12 月份又通了两座大桥,从上海到昆山路线又多了几条。
- 【苏州】苏州实际上就包括了昆山,苏州的古镇、大裤衩附近、阳澄湖 2023 年又重新去了一遍。如图是 10 月份的时候去阳澄湖上面的莲花岛吃大闸蟹。
- 【芜湖】芜湖是在年初的时候去的,去年商汤组织的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比赛推迟到了今年举行,我作为指导老师和敏过去遛了一圈,举办的地点位于芜湖市中心 60 多公里的一个镇上,着实是比较偏,但离宣城比较近。
- 【扬州】在五一的时候去了扬州,虽然没有在高速上经历停车时间过长的情况,但是因为高速上车速都慢,超车也没得超,从上海过去也用了 6 个多小时。
- 【无锡】公司产品的秋季发布会在无锡拈花湾,所以实际上也就只去了拈花湾附近那些地方。
- 【嘉兴】夏天的时候去了一个叫什么杭州湾融创水上世界的地方;还顺路去了下西塘。
- 【杭州】除了在过年的时候去了一次杭州、看了场不要钱的杭州 X 秀之外,下半年还短暂地到过杭州某个工厂,半天之后就直接从萧山国际机场飞往揭阳国际机场。
- 【长沙】花了在十一国庆期间比起来相对便宜的价格,住了一个比较偏的五星级,会展中心两旁边的马路上一个人都没,不过整体的体验还不错。
- 【郑州】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总决赛在郑州举办,特地过去感受一下气氛顺便当个评委。
- 【深圳】深圳算是今年的目的地黑马,之前从来不会想到会去深圳那么多次。高德点亮的区域超过了 50%,也算是半个深圳老司机了。
- 【东莞】东莞也就去了离深圳比较近的凤岗。
- 【广州】也就是到了一下,第二天就搭滴滴直奔深圳宝安。
- 【惠州】某天晚上去了惠州巽寮湾。
- 【汕头】汕头虽然是去出差的,但是毫无疑问吃的真的是不错,领导又是美食家,吃的应该算是比较正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