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中午在看微信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上海青创赛终评活动的通知。
今年不太一样,等级奖可能只有4%
打开一看,我的一个学生居然在名单上面,比较惊讶但也非常开心。本身就不抱什么希望,因为今年上海的青创赛做了非常多的改革。
按照之前通知的比例计算,最终的等第奖可能只有所有报名人数的4%(可参见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关于印发《第4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根据过往参赛人数推算得出的概率),而以往可能至少在40%以上(详细可参见:小初阶段的科创竞赛,对升学到底有没有用?)。
而且在区赛方面,每个区的时间节奏和竞赛方式也都不太一样,比方说像浦东新区就采取了按学校历届获奖情况进行名额分配的方式选拔(从规则上就似乎不太公平)。
市赛这次报名时间又短又晚,平时1月份进行报名的市赛今年变成了3月份报名。4月26号的时候还进行了随机线上问辩活动(参见关于开展第4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线上问辩的通知),这在之前好像都是没有过的。
第40届上海市青创赛现场活动
通知的全名叫做关于举办第4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板块现场活动的通知,还包含了名单附件以及一些终评的实施方式和注意事项。
现场活动会在2025年5月17日和5月25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南昌路57号)举行,17号是进行作品现场问辩活动(16号下午需要选手去现场布展),而25号是进行动手实践考察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按照名单中的分组交替进行)。
作品现场问辩
作品现场问辩和往届一样,需要制作展板,展板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其中:
- 科学研究报告需要包含:摘要、选题目的、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数据、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
- 创造发明(含所有工程类作品)需要包含:摘要、选题目的、应用原理、技术与方法、性能测试、结论和参考文献。
- 且展板上不能出现学生的个人信息、辅导老师、专家、专利情况等内容。
动手实践考察
25号的动手环节(时长90分钟),学生将现场独立完成具备基础功能的实物或模型作品,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逻辑分析、技术实现等能力。
现场会在统一提供基础材料和工具包,比如说结构材料、基础元件、手工工具等,并完成两项任务。
- 第 1 项任务是实物或模型制作:根据现场考察题目,独立完成具备基础功能的实物或者模型作品。
- 第 2 项任务是进行文字阐述:需要说明核心创意设计思路、实现逻辑等,然后专家在过程中进行过程考察,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考察。
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
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安排是这次新增加的板块,需要学生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用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倾向和综合素质等能力。
由3名专家考察随机组成的10人小组,并随机指定一名学生抽取一道考查题,组内所有学生对该题设进行陈述和讨论。专家考察记录学生表现,按照给定的评分表进行评价打分,全过程不提问、不点评。每场考察时长达90分钟(30分钟准备工作➕正式考察60分钟)。
考察的简要过程如下:
- 考察说明:约5分钟。主持人介绍考察安排和规则,学生查看阅读材料1,思考个人观点。
- 组内讨论1:约5分钟。学生按照座位牌号自动分为两个小组,根据阅读材料1 分组进行约5分钟自由讨论。
- 陈述交流1:约20分钟。两个小组学生按照座位牌号依次交替阐明个人观点,亦可根据讨论情况对他人观点提出补充意见,每人发言时长不超过2分钟。
- 组内讨论 2:约5分钟。学生查看阅读材料2,分组进行约5分钟自由讨论,讨论中学生可坚持自己观点或对其他学生观点提出意见,并讨论汇总本组观点。
- 陈述交流2:约25分钟。两组学生选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阐明组内一致意见或分歧),每组发言时长不超过5分钟,两组共10分钟。随后进行自由提问,学生可向另一组进行提问或应询作答,时长约15分钟,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
- 结束考察:主持人宣布本场考察结束后学生方可离场。
咨询及评估
如果有意向想在明年参加这类科创赛事,因为类似的赛事在准备过程中会涉及到选题(是否符合孩子的意愿和兴趣)、查询报告、研究方案设计、装置搭建、测试实验、申报材料填写、presentation 和答辩等环节,所以准备过程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添加我的微信或者后台私信我,详细了解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