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号,新的开始 – 为什么还是 STEM 教育?

我个人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的人,用简简单单的三个英文字母表示:那就是 DIY。

所以,当时在毕业的时候毫不犹豫就去了家创新教育机构,我把教室里面的工具从零到一搭建起来,每天独享超大一间创新实验室,里面的工具(3D 打印、激光切割,后面还上了数控车、铣…)和材料足够创造一些小发明和小制作。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这个词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从我本科毕业(2016 年)开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之类的口号就不断出现。那段时间,各种创客空间和相关机构迅速崛起,搞得好像每个人都在讨论创新和创客文化。

而实际上,当时创新和创客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指的是各种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是为创业者服务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 STEM 教育的发展。

例如,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增加了各种 STEM 课程和创客实验室,各种培训机构推出了多样化的 STEM 教育项目和课程,发展比较好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也是家长们耳熟能详的少儿编程(Scratch、Python、C++…)、编程机器人等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当时火热的机构已经消失,甚至连创客界曾经我个人认为的老大哥,当时最喜欢的创客媒体和杂志 Make Media 也曾一度面临困境(2019 年),Make Media 旗下的《Make:》杂志和 Maker Faire 创客嘉年华活动在创客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过好在后面经过重组,包括《Make:》杂志和 Maker Faire 的品牌目前还在正常运作。

政策的调整对创客文化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变化,一些依赖补贴和扶持的机构难以继续维持。家长和学生对少儿编程、机器人等课程的需求背后主要还依靠机构的交付物(得奖、考试成绩、升学…),一旦没有这些支撑,STEM 教育或者说创客教育很难与学科教育竞争。

为什么还是要坚持 STEM 教育?

很多家长以及社会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度仍然不高,担心孩子在创客教育中花费的时间影响传统学科的学习;而另外一部分家长的功利心比较重,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所以目前很多所谓的创客教育很大程度上变成和传统学科教育没什么差别:考试、考级和刷题。

说一句好玩的,我曾经试着引导 chatGPT ,对它讲那些 KOL 抬高某些以做题为主的比赛、贬低创客教育的言论以及故意表达对于 STEM 教育比较悲观的想法,但是都被 AI 反驳了🤣。 STEM 教育这条路一定是对的方向,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考试、考级和刷题。

从我之前辅导过的学生中,能找出这些案例的例子太多了。当时我们一直说,上创客课程、做创新课题,补的课一门抵五门。一个学生在做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最直接能提高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他(她)得先要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装置、作品、课题做出来之后,他(她)又要给不同的人讲他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如何?如何改进?听众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人群,爸爸妈妈、评委老师、同学、学校里的科技辅导员等等。

在我接触的大多数课题(工程类)中,一个学生要完成他的课题研究,他就必须把必要的数学、物理知识补足,建模(包括了 3D 建模、整个课题的框架搭建等等)过程、做实验、处理数据需要用到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而做装置、做实验的过程,不同程度上得用物理知识(力、声、光、电),才能完成自己的装置和实验。

没学过怎么办?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只能超前学、自学,去寻找那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能真正学到技术以及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乐趣。

而不是重复刷题、做题、扣知识点(尤其在编程上),这样还不如去学数学、刷数学题,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强调的观点。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STEM 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让孩子们通过项目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看起来很枯燥的理论知识。

一米宽挖万米深

之前有一篇文章提到我对于自己的个人定位思路和方向有很多,但被自己否掉的定位也很多,这个过程目前来看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定位这件事情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明确的、高价值的事情,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定位在自己擅长的垂直细分领域不断深耕,把一米宽挖万米深(入职到晨光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做创客教育、STEM 教育依然是我擅长的领域,同时我也是一名与 STEM 教育相关的硬件产品人,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中小学生和幼小衔接的儿童。

在重新思考做 STEM 教育的时候,有一些方向可以作为选择:

  • 可以是少儿编程,少儿编程是能够较为容易出标准化课程的方向,标准化就意味着可以批量复制;
  • 也可以是学生竞赛课题辅导,意味着一对一的高度定制化个性化课程,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方案、教案,针对每个学生都要重新备课。

按照上述的思路规划课程与产品,课程内容主要会参考 Make Media 出的那些书,依旧做 “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 的双语 STEM 素质教育,传递创造力。

而产品方面,因为身处该行业,竞品也看得挺多,做得成品牌、成体系的、个人比较喜欢的有: KiwiCo、DFRobot、科学罐头、当当狸、中天模型等(当然还有晨光 🤣)。

大规模产品化可能比较难实现,但例如像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等等,品牌太多、粗制滥造的也太多,需求摆在那边,能够改善的地方也很多。

新的公众号,新的开始

之前的公众号和博客,有些内容与 STEM 教育无关,从注销和重新注册这个公众号开始,算是一个新篇章。

创客文化和 STEM 教育强调的是动手实践和创新,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这个公众号为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有价值的 STEM 教育资源和服务,帮助孩子在 STEM 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学到具体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惧面对未来挑战。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