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群里的朋友发了一些信息,简单来讲就是刚有一个学会宣布:暂停举办今年其学会旗下的白名单比赛《2024-2025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该赛事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已经举办了22届,虽然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上很火热,但我好像没带学生参加过(狗头)。
也就是说44项中小学白名单比赛中,有4项今年要停办了。分别是:
- 北斗杯 – 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 第十六届 停办
- 2024-2025 学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 第三届 停办
- 2024-2025 学年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 第三届 停办
- 2024-2025 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 暂停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提到停办是“根据上级监管部门要求”,而不是赛事自查或其他调整的原因。这表明赛事本身可能确实存在某些问题。
现在全国白名单比赛实际上只有39项
实际上早在2024年1月份,教育部就已经有一则通报《关于撤销“致敬英雄”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创作主题教育竞赛活动资格的通报》,所以综上,现在全国的白名单比赛实际上只有39项了。
这几个停办比赛虽然在我的圈子里大家本身就是不参加的,但也有所耳闻。之前在纠结要不要讲青少年科创和 STEM 教育的时候,找了大量对标账号,只要讲到白名单比赛的、有后端机构课程引流的、而且是标准化交付的,或多或少都提到了这些比赛,话术无非是“有题库”、“好获奖”、“不用太多准备”,而这些比赛大概率后续都会出问题。
比赛得奖终究是小众赛道,小众赛道大众化了,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之前从来没关注过该比赛,只从抖音直播中了解了一些,从网上找了点图,大概就能看出点什么了。从支持单位就可以知道怎么选项目,机构内的同学,肯定是报名机构支持的赛道。在这种情况下,比赛的赛道会对于来自自己机构的学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水平。
这和我之前强调的观点一样,都有标准化题库了,这不就是考试么,何谈创新、科技、素质教育?这种通过做题的“创新”、“科技”比赛,我反正不太推荐家长带娃参与。
不过,在名单上的赛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公信力在的,虽然不能打保票说一定公平,但是只要学生个体和他/她的作品足够优秀,还是能够在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家长有需要相关比赛名单或者资料的话可以私信我领取或者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的公众号(左侧是全国白名单,右侧是上海白名单)。
正常情况下,像科技创新类的比赛准备最好提前半年以上。临近比赛再做准备,孩子很难立即接受或者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本不可能速成,很难独立或者自主推进自己的项目(当然,如果有物理等自然科学启蒙基础或者是编程基础,上手会快一些)。
整个过程涉及到选题、查新、设计、制作、测试、实验、报告撰写、申报材料、答辩(PPT、演讲、路演)等多个环节,和研究生完成一篇论文或者毕设的流程大差不差。
我的理念依然是:应该是以兴趣和能力提升(数理+编程+综合)为导向去准备科创课题项目,而不是以得奖为目标。(详细参见这篇文章:小初阶段的科创竞赛,对升学到底有没有用?)
虽然这违背了大多数家长的“真需求”,但如果学生可以通过做课题研究变成优秀的“六边形战士”,那么比赛得奖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顺便拿到的结果。
这里是小栋 STEM,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帮您和孩子一起规划合理、有用的科学教育!